阅读历史 |

红楼之挽天倾 第720节(2 / 4)

加入书签

,来到高几之侧,提起茶壶,“哗啦啦”声中,给贾珩斟了一杯茶,转身过来,递将过去,说道:“先生,我刚刚排了一支舞蹈,先生等会儿要看吗?”

&esp;&esp;“今天先不看了,等会儿要看诸县递送上来的公文。”贾珩接过茶盅,轻声说道。

&esp;&esp;咸宁公主清丽眉眼间闪过一抹失落,压下心底复杂莫名的情绪。

&esp;&esp;多半是家书过来,先生思亲成切,所以……已经没有心情看她跳舞了。

&esp;&esp;念及此处,明知不该,可芳心深处仍难免涌起一股酸涩。

&esp;&esp;咸宁公主转移了话题,清声道:“舅舅说,昨日那封晋先生为永宁伯的圣旨一来府衙,这两天,府县衙吏异议之音少了许多,原本阳奉阴违的官吏也勤勉用事了不少。”

&esp;&esp;随着宋暄在贾珩授意下,以检举材料整肃河南地方官吏风纪,纠弹不法,在藩臬两司不出意外地出现了一些怨言,私下里说贾珩治政躁切、苛虐百姓。

&esp;&esp;一时间开封府以及下辖诸县,暗流涌动,官吏士绅或以快马、或以书信,联络在京中为官的亲朋故旧,主要是一些河南籍的御史言官,希望他们向朝廷弹劾贾珩,即刻调回京师,另外选派文官巡抚河南。

&esp;&esp;事实上,这也是贾珩所言变法改革的阻力所在,不仅仅是贾珩会写信,这些在地方府县,营田置业的士绅、乡贤一样会写信,写信给在京中为官的子弟。

&esp;&esp;在宗族社会中,一个读书人出人头地,往往荫庇宗族,其所在宗族也会为其立进士牌楼褒扬,同时,宗族族老在县乡往往享有司法、徭役、赋税等特权。

&esp;&esp;而且,一个读书人从县学,历经童生、秀才、举人,一路考上去,座师、房师、同乡、同年该有多少?

&esp;&esp;虽然不一定就形成严密的组织,但多少还是有着一些应激反应。

&esp;&esp;这毕竟是一个士林舆论掌控话语权的时代。

&esp;&esp;故而,贾珩并没有大肆诛连,甚至摧毁整个士绅阶层,而是借助百姓的检举和揭发,将豪强恶绅的不法事迹记录下来,挑着闹的实在不像话的进行打击,抓大放小。

&esp;&esp;可纵是这样,仍有不少反对之声通过各种渠道汇总到神京。

&esp;&esp;只是因为京里正为国本之立争吵的沸沸扬扬,也没有人关注这些,偶有一封奏疏,也被崇平帝批复贪官污吏,人人得而诛之。

&esp;&esp;而当昨日正式由内监在锦衣府卫护送下,带着京中一道晋贾珩为三等永宁伯,追封其母为超品诰命夫人的圣旨来到巡抚衙门,这种杂音瞬间消失不见。

&esp;&esp;谁人不知,这位贾节帅正是天子依托的重臣,刚刚因军功封了伯爵,根本弹劾不动。

&esp;&esp;说句不好听话,贾珩就是作恶,都能一手遮天,黑的伸手不见五指。

&esp;&esp;贾珩面色默然,冷声说道:“他们想着我尽快班师回京,现在见圣旨一下,方知踢到了铁板,又安分起来,彼等不足为惧,不过,还是得行分化拉拢之计,不能任由彼等颠倒黑白。”

&esp;&esp;咸宁公主轻声说道:“先生,我今个儿已将一些情形,落于文字,打算呈送到神京,给父皇御览,小舅舅也会上疏,力陈河南一些地方官吏士绅之斑斑恶迹。”

&esp;&esp;贾珩点了点头,面带歉意,说道:“多谢殿下了。”

&esp;&esp;他这趟带咸宁随军,就是这个用意,所谓疏不间亲,这些千里之外“喊冤叫屈”的豪强劣绅,怎么能比得上天子的亲女儿以及小舅子的话语。

&esp;&esp;“先生,你我之间,何必言谢。”咸宁公主迈着盈盈步子走到贾珩身旁,目光不由扫了一眼放在书桉上的家书,不易觉察地凝了凝眉。

&esp;&esp;嗯,好几张信笺,也不知她给先生写了多少?

&esp;&esp;贾珩近前,伸手握住少女的纤纤柔荑,轻轻带入怀中,轻声说道:“我今天下午写了一封黄河夏汛之警的奏疏,待明日走急递和你写的那封密奏,一同寄送至京,呈送给父皇看。”

&esp;&esp;咸宁公主柔柔“嗯”了一声,听着少年的父皇之言,婧丽容颜重又浮起欣然,柳叶细眉下的美眸,瞥了一眼夹在古籍中的信封,也不知为何,有些呼吸急促,心跳加速,心底古怪之余,甚至有些跃跃欲试。

&esp;&esp;似乎这样能够……

&esp;&esp;呀,她怎么能这样呢?

&esp;&esp;咸宁公主眉眼低垂,连忙掩下心底一丝古怪,清声说道:“今早儿,我见先生还行文了淮扬等地的衙司,只是淮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