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红楼之挽天倾 第754节(3 / 3)

加入书签

是顶头上司,徐州知州鞠昌年也不敢怠慢,连忙拱手道:“永宁伯放心,州衙已经与萧县劝导、疏散百姓,纵有险情,也不会波及沿河乡亭百姓。”

&esp;&esp;贾珩点了点头,望向一众官员,勉励说道:“诸位都辛苦了,今日回县衙,用罢饭菜,最多再坚持一个月,过了这次夏汛,也就雨过天晴。”

&esp;&esp;这次以徐州为界,两衙管辖各自一段,其实他这边儿需要照顾的地段儿还要长一些,当然南河河台那边儿也不轻松,还要顾及着淮河等地的河堤。

&esp;&esp;一众官员也拱手称是,都暗暗松了一口气。

&esp;&esp;永宁伯在此,他们这段时间也不能在县衙待着,也只好在河堤上搭起了草棚,身上都快发霉了。

&esp;&esp;就在这时,远处一个锦衣校尉匆匆而来,立定身形,抱拳说道:“都督,神京来报,朝廷钦差,内阁大学士,刑部尚书赵阁老已到了萧县驿馆,带有圣上给都督的口谕。”

&esp;&esp;经过这段时间,刑部尚书赵默出了京,坐镇清江浦的南河,今日正好到了萧县。

&esp;&esp;贾珩沉吟片刻,看向一众官员,道:“诸位,回县衙,迎迎朝廷来的钦差。”

&esp;&esp;此刻,萧县,驿馆内

&esp;&esp;屋嵴上积蓄的雨水沿着檐滴落在一口黑色水缸里,发出“啪嗒”,“啪嗒”声音,在这个天色昏沉的下午,无疑更为显得更为幽静。

&esp;&esp;厢房中,略有些泛黄的蚊帐中,刑部尚书赵默一身常衫,就着一盏烛火,手中拿着一本书翻阅,听着外间的声音,抬头看向窗外天色,昏昏沉沉,连驿站庭院中种植的树都枝叶青翠,郁郁葱葱。

&esp;&esp;“久旱成雨,久旱成雨。”赵默目光忧虑,喃喃说道。

&esp;&esp;这一路而来,经过河堤,就视察了下河南境内河堤,河堤见着修缮、加固痕迹,可见永宁伯已有所预备。

&esp;&esp;但这场暴雨显然不仅波及了黄河,还波及到清江浦等地,如果一同泛滥,顾此失彼,那就麻烦大了。

&esp;&esp;这位曾在江左之地为布政使的阁臣,比谁都知道江淮之地的地貌特点。

&esp;&esp;就在这时,一个长随隔着帘子在厅中唤道:“大人,永宁伯已到了萧县县衙。”

&esp;&esp;“准备马车,待本官更衣,这就前往县衙。”赵默也没有什么谁迎不迎的问题,放下手中的书,说话间,就去换着官服。

&esp;&esp;萧县县衙中,贾珩坐在大堂条桉后,手中拿着一份图册,正是黄河在河南之地的流经水域图。

&esp;&esp;黄河开封至徐州段,目前危险之地其实也就三处,一是开封,这都不用说,地上悬河。其二,就是归德府,其三就是萧县,虽将河堤都修缮好,但天灾面前,究竟能起多少作用,谁也说不了。

&esp;&esp;万一溃堤决口,就需要及时做好泄洪保住大城。

&esp;&esp;见贾珩愁眉不展,关守方道:“大人无须忧虑,今年河水虽然丰沛,但如今河堤均已加固,应该不会有什么差池。”

&esp;&esp;贾珩放下手中舆图册子,目光深深,说道:“该做的都做了,剩下的就看天意。”

&esp;&esp;不远处坐着的徐开,看着那少年,心头复杂。

&esp;&esp;这半个月,他都看在眼底,这位永宁伯吃住都在大堤,不停召见京营军将,鼓舞着军心士气,甚至亲自陪着士卒担土抬石,连续干了好几天。

&esp;&esp;虽然此举有摆弄手腕之嫌,但能有这番率先垂范,身先士卒的表现,堪具大汉之军机辅臣。

&esp;&esp;不远处坐着的河南布政使司的冯廉,心头也有几分感佩。

&esp;&esp;能打仗的武勋并不稀罕,但这样还通达政事的武勋,就有些少见了,这种人只要谨慎一些,能历经几朝而不倒。

&esp;&esp;“大人,赵阁老到了。”就在徐开思量时,一个锦衣亲卫进得官厅,立定身形,朝着贾珩禀告道。

&esp;&esp;“随本官去迎迎。”贾珩面色一肃,说着,领着众人出了县衙迎接赵默。

&esp;&esp;此刻天气阴沉,空中还飘荡着细细雨丝,众官员站在县衙门口,看向乘着马车而来的赵默。

&esp;&esp;“下官见过钦差,恭请圣安。”贾珩朝着赵默拱手说道。

&esp;&esp;身后官员纷纷躬身行礼,齐声见礼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