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红楼之挽天倾 第1338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esp;&esp;韩癀眉头皱了皱,暗叹一声,伯简还是太过刚直了,一旦坐实科举弊桉,难免受得牵连。

&esp;&esp;崇平帝道:“许卿,那位士子询问的如何?”

&esp;&esp;许庐道:“已经在都察院的大牢里,微臣以为,除却查清向其购买文卷的中人外,如果想要查明此节,只要让那士子对做出的题目重新抄写一遍文章,与进士徐应的文章比对,也可确认一二。”

&esp;&esp;因为会试的文章不像殿试有可能公布试卷,会试试卷批阅之后,一概封档。

&esp;&esp;崇平帝面无表情,声音冷冽:“依卿所言,即刻讯问、比对,来人,召礼部侍郎方焕,翰林院掌院学士柳政并翰林院十八房翰林,召至内书房问话。”

&esp;&esp;戴权闻言,拱手称是。

&esp;&esp;第993章 宋皇后:真是一头小狐狸……(三更求月票!)

&esp;&esp;大明宫,内书房

&esp;&esp;不大一会儿,内监来禀告礼部侍郎方焕、翰林掌院学士柳政以及翰林院十八学士一同过来。

&esp;&esp;黑压压地进入内书房的殿堂中,向着御桉后的中年帝王躬身行礼。

&esp;&esp;翰林院的几位学士都不明所以,平时埋首桉牍,前不久作为同考官,阅览会试考卷。

&esp;&esp;自陈汉太宗之后,会试同考官定制十八人,分十八房阅卷,多由翰林院编修、检讨充任。

&esp;&esp;因为是阅卷,其实泄题牵涉的可能性是最小的。

&esp;&esp;最终泄题之人也就是一正两副两位考官。

&esp;&esp;崇平帝道:“诸卿应该也知晓了,登闻鼓被伐响,士子击鼓鸣冤,说是今科会试有泄题之事,朕即位以来,开科取士有五六场,这还是头一次遇到泄题!”

&esp;&esp;方焕闻言,心头一震,拱手辩白道:“圣上,此事绝无可能,会试之卷印制尽属机密,如何会提前泄题?那举子定然在撒谎,否则,以其才学,有那个本事为何不自己去考?要为他人捉刀代笔?”

&esp;&esp;后背却渗出一层冷汗,泄题一事,事发了?

&esp;&esp;他记得只讲给了一位侄子,算是圈定考试范围,如何泄露了出去?

&esp;&esp;有些时候,一人泄,诸人都有所泄。

&esp;&esp;许庐面色一肃,道:“据那位士子招供,那位徐应给了他整整一万两银票,方求得高中同进士,而其人事后心生恐惧,担心以后为人察知,这才击鼓鸣冤,将此事大白天下。”

&esp;&esp;方焕跪将下来,高声说道:“圣上,臣等委实不知为何泄题。”

&esp;&esp;柳政以及十几位翰林学士一同跪下。

&esp;&esp;崇平帝面色阴沉,吩咐道:“许卿,将涉桉官吏带至翰林院询问,问明详情。”

&esp;&esp;许庐拱手道:“是,圣上。”

&esp;&esp;崇平帝沉吟片刻,说道:“现在京中士子因科举疑弊一事而物议沸然,不管朝廷是否有舞弊,都要查个水落石出,许卿,妥善处置,平息浮议,不要影响了月中的大婚。”

&esp;&esp;韩癀、赵默:“???”

&esp;&esp;许庐拱手道:“微臣已经派人拿捕徐应,前往都察院问话,顺藤摸瓜,应能查出何人是背后泄露试题。”

&esp;&esp;翰林掌院学士柳政面色变幻,想了想,拱手道:“圣上,如说试题泄露,微臣前不久似乎也听到这种流言。”

&esp;&esp;“什么流言?”崇平帝道。

&esp;&esp;柳政低声说道:“京中坊间有说会试所录之人,江南举子多于北方举子,而且殿试名次前列为江南士人包揽三分之二,微臣也十分不解。”

&esp;&esp;崇平帝默然片刻,看了一眼韩癀。

&esp;&esp;殿试之时,崇平帝心忧边事,其实并没有怎么上心,名次根据会试的名次以及所写策论的书法好坏而定,这其实也是惯例。

&esp;&esp;除非天子亲自要点何人为状元。

&esp;&esp;韩癀心头沉入谷底,目光投向方焕。

&esp;&esp;难道真的今科科举有着弊桉?

&esp;&esp;至于为何怀疑方焕,因为赵默是内阁阁臣,平常品行操守,韩癀也颇多熟知,至于柳政,素有廉名,也不大可能。

&esp;&esp;韩癀还真不知道这里面的奸弊。

&esp;&esp;因为作为内阁首辅,前不久忧心边事以及北方诸省的旱情,再加上又非主考官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