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楼之挽天倾 第2121节(1 / 3)
&esp;&esp;贾珩面色肃然,目光咄咄而闪,道:“吕阁老,这乃是圣人教化蛮夷,弘扬我圣人文化,有何不妥?如果彼等皆怀恩义,那我边关再无兵戈之气弥漫,这对我大汉百姓何尝不是一桩幸运事。”
&esp;&esp;这个吕绛,真是为杠而杠,分明是对他心存敌意。
&esp;&esp;人其实是一面镜子,如果你对一个人有恶意,你会发现没有多久,他就会察觉到。
&esp;&esp;吕绛闻言,心头不愤,张嘴欲辨。
&esp;&esp;就在这时,李瓒在这一刻,就已然是截断话头儿,道:“如论穷兵黩武,辽东一战扫清虏患之后,我大汉九边重镇为之裁汰一半之兵,军费每年可节省数百万两,如何还是穷兵黩武?”
&esp;&esp;吕绛眉头紧皱,迟疑片刻,说道:“以之强压朝鲜、倭国,如是彼等国内叛乱迭兴,我大汉仍要发兵镇压,却不知彼时,中枢如何应对?”
&esp;&esp;贾珩冷声道:“吕阁老既知海贸之利,难道不知倭国与朝鲜的百姓同样需要我大汉的瓷器、茶叶、丝绸等物?经天长日久,彼等从海贸中分润实利,岂会还有反叛之事?”
&esp;&esp;这就是中华贸易体系的构建,可以对几个落后国家进行经济殖民,商品倾销,然后在朝鲜和倭国,培养一批买办。
&esp;&esp;见吕绛还要争论,高仲平面色肃然,制止说道:“好了,此事不必再行争论。”
&esp;&esp;贾珩端起一旁小几上的茶盅,呷了一口,脸上风轻云淡。
&esp;&esp;林如海见着这一幕,目光闪了闪,因为与贾珩乃是翁婿之故,方才倒是不好插嘴。
&esp;&esp;齐昆则是眉头微皱,面上带着思索之色。
&esp;&esp;作为户部尚书,自然对贾珩所言的经贸税银一事知之甚深。
&esp;&esp;李瓒点了点头,道:“西北的准噶尔,藏地的和硕特,两地将来仍有可能成为边患,卫郡王以为何时平定为宜?”
&esp;&esp;贾珩面色微顿,沉声道:“五年之后,如今大汉需要休养生息,彼时新法大行于世,国家正处太平盛世,待到那时,拣选一上将,深入两地,犁庭扫穴,后世百姓将不复遭边患威胁。”
&esp;&esp;其实,他心里有一句话不好说,那就是由新嗣之君来平定,用来奠定威望。
&esp;&esp;当然,不管如何,这两路平定,都不会由他来主持。
&esp;&esp;李瓒点了点头。
&esp;&esp;贾珩道:“这几年,天下兵事连绵不绝,百姓也当休养生息,省得朝中再有人秉持穷兵黩武之论。”
&esp;&esp;“你……”吕绛闻听此言,面色变幻不定,终究是冷哼一声。
&esp;&esp;李瓒皱了皱眉,也不好再多说其他。
&esp;&esp;贾珩拱了拱手,说道:“几位阁老,如果没有别的事儿,本王告辞,还要向圣上请安。”
&esp;&esp;李瓒点了点头道:“卫郡王,如今京营屯驻在辽东沈阳,如今神京城空虚,明年应当调拨大军,班师回京。”
&esp;&esp;贾珩道:“先前已经调拨了一部分兵马,如今京营大约也有十万兵马,足以应对突发情况,至于班师一事,待明年开春,辽东后续诸事皆平,大概可以撤军。”
&esp;&esp;李瓒点头,表示应允。
&esp;&esp;贾珩道:“李阁老,如无他事,本王告辞了。”
&esp;&esp;“卫郡王慢走。”李瓒手捋颌下胡须,温声说道。
&esp;&esp;贾珩说话之间,就已出得武英殿。
&esp;&esp;“骄横跋扈!”内阁阁臣吕绛此刻面色阴沉如铁,犹似水滴下来,开口道。
&esp;&esp;李瓒皱了皱眉,道:“吕阁老,卫郡王所言,有理有据,深谙轻重缓急之道,本阁以为并无不妥。”
&esp;&esp;可以说,贾珩的安邦定国之能,是得到大汉君臣或明或暗的认可的,否则也不会让大汉君臣这般忌惮。
&esp;&esp;贾珩这边儿出了武英殿,沿着宫道,向着坤宁宫而去,面上阴沉似水。
&esp;&esp;这就是文臣。
&esp;&esp;用着武将之时,蛰伏爪牙,但等天下太平,却又对武将诸般提防。
&esp;&esp;彼其娘之!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宫苑,坤宁宫
&esp;&esp;朱梁黛瓦的寝殿之
↑返回顶部↑